返回 奇闻录
   

中国科学家在银河系研究上的成果

2025-09-01
        在浩瀚宇宙中,银河系始终是天文学家探索的重要对象,而关于其反银核结构的起源,长期以来一直是天文学界争论的焦点。如今,这一难题终于迎来了突破性进展,中国科学家通过精密的观测与深入的研究,为我们揭开了反银核结构的神秘面纱。
        北京时间 5 月 8 日,来自中国西部师范大学物理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副研究员李静、国家天文台的研究员薛向祥等人,携手开展了一项意义重大的研究。他们巧妙地利用 LAMOST(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)和盖亚卫星的数据,将研究目光聚焦于位于反银心的独角兽环、三角座 – 仙女座以及 A13 等子结构,深入探究它们的起源。经过不懈努力,研究团队得出了一个令人振奋的结论:这些子结构并非此前部分观点认为的银河系吸积的矮星系残骸,而是银河系外盘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这一结论的出炉,成功终结了天文学界在反银核结构起源问题上长期存在的争议,为该领域的研究划定了新的方向。
        与此同时,研究还带来了另一个重大发现。团队观测到,反银核的子结构能够延伸到距离银河系中心 97800 光年的地方,这一范围足足是经典银盘的两倍。这一发现也为国际团队在 2018 年利用 LAMOST 数据得出的 “银河系大小是传统认知两倍” 的结论提供了有力支撑,进一步印证了银河系远比我们以往所认知的更为广阔。目前,这项极具价值的研究成果已正式发表在国际著名的天文杂志《天体物理学报》(2021,ApJ,910,1)上,得到了国际天文学界的高度认可。
        截至目前,天文学家在反银河中心方向已发现多个亚结构,包括北近结构、南中结构、独角兽环、A13 以及三角座 – 仙女座等,它们由内向外延伸,覆盖了从 39000 光年到 98000 光年的广阔区域,共同构成了反银中心方向独特而壮丽的天文景观。更令人称奇的是,这些恒星子结构还交替出现在银盘的南北两侧,宛如大自然精心勾勒的线条,展现出银盘优美迷人的姿态。
        这些子结构的发现,让天文学家对银河系有了全新的认知 —— 我们所处的星系并非传统认知中那种光滑平坦的圆盘,而是一个恒星分布错落有致、充满动态变化的不稳定星系。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,这些反银核结构究竟源自何处?为了找到答案,李静等人利用 LAMOST 在银河反银河中心观测到的大样本数据,结合盖亚 DR2 的高精度数据,从 LAMOST DR5 的 K 型和 M 型巨星样本中精心筛选出 589 颗成员星,构建了目前规模最大的反银河子结构成员星样本。
        众所周知,和其他螺旋星系类似,银河系的圆盘结构被认为包含薄圆盘和厚圆盘两个组成部分。研究团队首先对这些已确认的反银核子结构成员星展开 “亲子鉴定”,分析它们的化学元素含量(金属丰度)、运动特征以及能量角动量分布。结果令人惊喜,这些成员星与银盘有着相似的近圆周运动轨道,且金属丰度与厚盘星相近,这一发现初步表明这些亚结构成员星可能源自银盘厚盘。
        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推测,研究人员对成员星的元素丰度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,发现其元素丰度明显低于厚盘。经过研究团队的分析,这一现象是由于外盘存在大量冷气体,分子云密度低于内盘,导致历史上平均恒星形成效率较低,化学元素的金属丰度未能充分增加,因此其元素丰度低于薄盘恒星。综合运动特征和化学 “DNA” 鉴定的结果,天文学家最终推测这些亚结构属于低丰度的贫金属外盘星,也就是说这些反银核亚结构确实起源于银盘。同时,这些亚结构分布在距离银河系中心 39000 光年到 97800 光年的范围内,这一分布范围也有力地证明了在距离银心 97800 光年的地方仍存在外盘成分。
        这一结论不仅明确了反银核结构的起源,更重要的是,它证实了银盘的半径至少达到 97800 光年,是已知最早经典盘的两倍大小,这与 2018 年基于 LAMOST 数据得出的银河系从 “二环路” 扩张到 “五环路” 的结论高度一致。此外,研究人员还进一步确认了独角兽环、A13 和三角座 – 仙女座星云均为银河系外盘的一部分。中国科学家的这项研究成果,为我们深入了解银河系的结构与演化提供了宝贵的资料,也在国际天文学领域再次彰显了中国科研的实力。

最新文章

唐诗江湖的 “诗魔” 白居易:为何他因诗成 “魔”,却留经典传千年

推荐

 

阅读17343

汉朝第一权臣霍光:十年下车踏同处,谨慎辅政定朝局

推荐

 

阅读18094

“妖僧” 姚广孝:功过难断的大明奇士

推荐

 

阅读15779

古代战场真有武将单挑?历史中的 “斗将”:快准狠决,非演义虚构

推荐

 

阅读13856

中国科学家在银河系研究上的成果

推荐

 

阅读1435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