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奇闻录
   

霜雪照壁,清风长存——关于包拯结局的一则委婉札记

2025-08-20
        汴京暮春,宫槐凝烟。包拯在枢密副使任上最后一次执笔,灯火映着他斑白的鬓影。次日黎明,当同僚们趋步而入,只见他伏案小憩,案牍仍摊着未竟的折子。谁也未料到,这位素以铁面著称的老臣,竟自此再未醒来。
一、十三日的骤雨
发病至离世,仅十三日。史官未敢用“暴卒”二字,只轻描淡写地记“以疾薨于位”。宫廷太医往来如织,御赐汤药昼夜递送,终未能挽回。仁宗辍朝临奠,百官缟素,街巷罢市,哭声随雨脚洒遍汴梁。那日,连御苑的牡丹也低头,仿佛替他守哀。
二、二十一口棺的迷雾
为避生前积怨,家人仿效古制,同时出殡二十一口棺,分趋四方。真假墓冢遂成千年谜局。直到近代,合肥东郊一抔黄土被轻轻拨开,科学的手掌拂去尘埃,骨骸犹在,唯汞痕偏高。后人揣测温婉:朱砂防腐,抑或含汞药剂?砒霜无迹,仇杀之说便悄然散去,像春夜一缕薄雾。
三、照壁上的家训
临终之际,包拯留给五岁的幼子包绶一块素面照壁,壁上亲书十六字:“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,不得归葬本家。”字迹沉稳,如铁钩银划。此后千年,包氏后裔无论显达或沉潜,皆恪守此训,不敢逾矩。那面照壁至今立于合肥包公祠,苔痕爬上砖缝,却掩不住字里行间透出的峻厉与温柔。
四、欧阳修的“不廉”之弹
当年三司使出缺,包拯连劾张方平、宋祁,旋即自任其职。欧阳修上疏,谓“蹊田夺牛,迹近不廉”。语虽峻刻,实则回护——他怕这位老友锋芒太露,反噬其身。包拯闻言,亦未愠怒,只上表请辞,归里小住。未几,仍奉诏还朝。风波既过,欧阳公亦释然,二人对坐饮茶,相视一笑,往事如云。
五、仁宗的泪
野史曾绘声绘色,言仁宗赐药行鸩。然检点实录,仁宗对包拯之倚重始终如一:昔日廷争,唾沫溅面而不加罪;今日丧逝,亲制挽章,赐谥“孝肃”,又荫其子。若真怀鸩心,何至哀恸如斯?那滴泪落在灵前青石板上,溅起微尘,却溅不起阴谋的涟漪。
六、清风与明月
包拯之殁,如长空流星,光芒骤敛而余辉长存。其骨可朽,其训不磨;其名可隐,其风不息。后人每至合肥,见祠前古柏森森,即思“清心为治本,直道是身谋”之句。柏叶低垂,似在委婉告诫:世间最动人的力量,往往不在于雷霆万钧,而在于霜雪自洁,明月入怀。
        于是,关于结局,便只剩下一声轻轻的叹息——他终是回到了百姓口口相传的故事里,化作一阕清平调,半幅青天图。

最新文章

《辛丑条约》的国防伤痕:驻军阴影下的主权之痛

推荐

 

阅读13835

紫禁城里的婚前考验:清代格格婚姻中的特殊仪轨

推荐

 

阅读17189

元和宫变:一代英主的末路迷踪

推荐

 

阅读12395

宋朝 “不杀士大夫”:传说与现实背后的深层逻辑

推荐

 

阅读18520

刘邦未除樊哙,刘邦对樊哙 “留手” 的深层原因

推荐

 

阅读1903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