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严的野心,早有端倪。刘备临终前,以诸葛亮为正、李严为副,托孤辅政,“以严为中都护,统内外军事,留镇永安”,可见对其的信任与倚重。但刘禅继位后,权力格局逐渐失衡:诸葛亮以丞相之职 “开府治事”,总揽朝政,“政事无巨细,咸决于亮”;而李严虽地位提升,却长期驻守永安、江州等地,远离权力中心。
这种差距让李严心生不满。他曾上奏刘禅,请求将江州周边五县划设为 “巴州”,由自己担任刺史,同时要求获得 “开府” 之权 —— 这与诸葛亮 “开府治事” 的权力对等,显然是想与诸葛亮分庭抗礼。在李严看来,同为托孤大臣,自己理应拥有与诸葛亮相当的权力,而非屈居其下。
而诸葛亮对这种 “分权” 诉求始终未予应允。在他眼中,蜀汉偏安一隅,唯有上下一心才能图谋北伐,若权力分散,只会加剧内部消耗。这种理念冲突,让两人的矛盾从隐性逐渐走向显性。
三、集团角力:蜀汉内部派系的暗流涌动
李严与诸葛亮的冲突,还掺杂着蜀汉政权内部的派系纠葛。刘备建立的蜀汉,由荆州集团(刘备嫡系,如诸葛亮、关羽等)、东州集团(刘璋旧部,如李严、法正等)和益州本土集团构成。三大集团虽同属蜀汉,却因出身背景不同,存在微妙的利益博弈。
李严的身份颇为特殊:他早年效力于刘表,后归降刘璋,最终投靠刘备,可算 “东州集团” 与 “荆州集团” 的边缘人物。刘备托孤时起用他,或许有平衡派系、拉拢东州集团的考量。而诸葛亮则是荆州集团的核心人物,其施政方针更倾向于依托荆州集团稳定政权、推进北伐。
当李严多次挑战权威、甚至干扰北伐大计(北伐是荆州集团的核心战略)时,诸葛亮的处置便带上了维护集团利益与政权稳定的意味。对诸葛亮而言,李严的存在不仅是个人权力的威胁,更可能成为派系斗争的导火索,动摇蜀汉本就脆弱的统治根基。
李严被废,是个人野心与权力格局碰撞的结果,也是蜀汉内部派系矛盾的集中爆发。他的悲剧,既源于自身 “私欲膨胀” 的冒险,也受制于蜀汉政权先天的派系裂痕与权力结构。而诸葛亮的处置,既是对破坏朝局者的惩戒,也是为了稳固北伐大计、维系政权统一的无奈之举。
历史的复杂之处,正在于没有绝对的对错。李严的挣扎与跌落,诸葛亮的决断与权衡,共同构成了蜀汉辅政时期一段耐人深思的插曲,也为后人窥探三国时代的权力运作留下了鲜活的注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