汉朝末年,洞庭湖畔有个宁静的小村落,乱世的纷争似乎被宽阔的湖面隔绝在外。村里的陈姥姥与外孙小竹子相依为命 —— 小竹子五岁那年,父母死于战乱,陈姥姥便将他接回村中,靠着几分薄田和湖边的野菜,勉强维持生计。
那是一个寻常的清晨,陈姥姥端着木盆到湖边洗衣,忽然一阵眩晕袭来,身子一歪,直直跌入湖中,瞬间被湖水吞没。不远处的三婶目睹了这一幕,慌忙跑回村里呼救。村民们闻讯赶来,几个壮年男子在湖边打捞搜寻了许久,却连陈姥姥的衣角都没找到。小竹子哭着跑到湖边,紧紧抱住三婶,三婶心疼地安慰:“好孩子,别怕,姥姥不在了,三婶养你,有我一口吃的,就饿不着你。”
村里的老人们聚在陈姥姥家商议,有人提议先立个衣冠冢,三婶却坚持再等等:“哪怕是淹死了,尸体总会浮上来的,让男人们沿湖再找三天,实在找不到再说吧。”
第三天午后,渔民大柱驾着小船在湖面搜寻,忽然见水中水花翻涌,陈姥姥竟从湖底冒了出来。大柱吓得魂飞魄散,大喊 “有鬼”,扔掉船桨就往岸边游。“大柱子,我不是鬼!” 陈姥姥在身后喊道,可大柱哪肯信 —— 她沉湖五个时辰,早该没命了,怎会突然浮出水面?
没想到陈姥姥在水中游得飞快,眨眼就追上了他。大柱浑身发抖,哀求道:“陈姥姥,我小时候偷吃你家鸡是我不对,你别来索命啊!” 陈姥姥笑着摆手:“那点小事我早忘了,我真的是人,你看我有影子呢。” 大柱回头一看,岸边阳光下,陈姥姥的影子清清楚楚,这才稍稍放下心来。
回到村里,围拢过来的村民们七嘴八舌地询问,陈姥姥坐下,慢慢讲起了湖底的奇遇。原来她沉入湖底后,意识模糊间,湖水忽然向两边分开,两个侍女模样的人将她迎进一座水晶宫殿。殿中走出一位凤冠霞帔的女子,自称是洞庭湖龙君的太子妃,口称陈姥姥为 “恩人”。
太子妃说起十几年前的往事:那时她化作小青蛇在湖边游玩,被渔夫捉住要取蛇胆,恰巧路过的陈姥姥心生怜悯,用二十个鸡蛋换下小青蛇放生。如今陈姥姥落水,巡湖夜叉报知太子妃,她便立刻派人救了恩人的性命。临别时,太子妃还传授了陈姥姥 “鱼游” 术,能在水中自由呼吸、视物,这便是她突然水性极佳的缘由。
众人听得啧啧称奇,而陈姥姥确实像换了个人 —— 她在水中来去自如,还按照太子妃的指点,采摘湖底一种特殊植物当主食,这种食物耐饿,一天吃一次便浑身有力。靠着这份奇遇,陈姥姥将小竹子抚养成人,看着他娶妻生子,才安详离世。小竹子遵从她的遗愿,将她葬在洞庭湖畔,让她永远伴着这片给予她新生的湖水。
这个带着奇幻色彩的民间故事,虽有荒诞的想象,却藏着朴素的道理:善念如灯,哪怕是举手之劳的善意,也可能在不经意间种下福报。正如老话所说,多行善事,福虽未至,祸已远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