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 2015 年人类首次 “听” 到引力波的声音以来,这一神秘的宇宙信使已为我们揭开诸多天体奥秘。短短六年时间,它带来的科学突破远超想象 —— 从双黑洞合并到双中子星碰撞,如今,致密天体合并拼图中最后一块缺失的碎片也已找到。2020 年,科学家通过 LIGO、处女座等引力波探测器,首次确认了黑洞与中子星合并的事件,为人类探索宇宙极端天体打开了全新窗口。
十天双响:两次合并事件的发现历程
2020 年 1 月,宇宙为人类送上了两份特殊的 “礼物”。1 月 5 日,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 LIGO 探测器捕捉到一个微弱的引力波信号(GW200105)。彼时华盛顿州的 LIGO 探测器因维护离线,欧洲处女座探测器也未能从噪声中识别信号,仅靠单个探测器的数据,科学家仍确认这是一场发生在 9 亿光年外的合并事件:一个 8.9 倍太阳质量的黑洞,吞噬了一颗 1.9 倍太阳质量的中子星。不过,单探测器的局限让信号源定位范围较大,相当于 34000 个满月的面积。
10 天后的 1 月 15 日,惊喜再度降临。两个 LIGO 探测器与处女座探测器同时记录到信号(GW200115)。这次 “三探测器联合目击” 让定位精度大幅提升,范围缩小至 2900 个满月大小。分析显示,10 亿光年外,一颗 5.7 倍太阳质量的黑洞与 1.5 倍太阳质量的中子星完成了合并。
有趣的是,这两次事件中,天文学家并未观测到预期的电磁信号。理论上,中子星被黑洞撕裂时会产生闪光,但由于这两个黑洞质量远大于中子星,它们直接将中子星 “完整吞噬”,未留下任何电磁波痕迹,这也为天体物理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。
填补空白:致密天体合并拼图终完整
在引力波探测史上,GW200105 和 GW200115 的意义非凡。此前,人类已确认双黑洞(GW150914)和双中子星(GW170817)合并事件,而黑洞与中子星的合并一直是理论中的 “缺失环节”。尽管曾有候选信号(如 GW190814),但因其天体性质存疑未能确认。
这两次事件的明确发现,不仅补全了致密双星合并的三类形态,更让科学家得以测量其合并率。据估算,在 10 亿光年内,黑洞 – 中子星合并事件每月约发生一次。美国西北大学研究生蔡斯・金博尔指出:“这能帮助我们判断致密天体形成模型中哪种占多数,本质上是对合并率的精准测量,为理解天体演化提供了关键数据。”
未来可期:引力波探测网络持续升级
如今,引力波已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 “第三只眼”。如果说电磁波让我们 “看见” 宇宙,引力波则让我们 “听见” 时空的涟漪。随着日本 KAGRA 探测器加入 LIGO – 处女座网络,全球引力波观测能力进一步提升,定位精度和探测范围持续扩大。
科学家们正期待着 2022 年第四轮观测的开启。正如 LIGO 科学合作组织成员马娅・菲什巴赫所言:“这些发现只是开始。未来,我们将通过更多数据探索中子星与黑洞的半径、自转、双星形成机制等未知,最终揭开宇宙中最极端天体的诞生之谜。”
从首次探测到双黑洞合并,到如今捕捉黑洞吞噬中子星的瞬间,引力波探测每一步都在改写人类对宇宙的认知。或许在不久的将来,这一 “宇宙听诊器” 还会传来更多惊喜,让我们得以窥见宇宙最深处的秘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