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末年,陕北农民李自成揭竿而起,一路势如破竹,于 1644 年攻入北京,结束了明王朝的统治。然而,这位曾经喊出 “均田免赋”、赢得百姓拥护的起义领袖,在入主京城仅 42 天后便仓皇出逃,最终兵败身死。他的快速兴衰,藏着太多值得深思的历史教训。
从苦难中崛起的 “闯王”
1606 年,李自成出生于陕西米脂的贫苦农家。天启年间陕北连年饥荒,官府赈灾不力,年幼的他被迫入庙为僧,后又给地主牧羊,早早尝尽人间疾苦。父母双亡后,21 岁的李自成到银川驿馆当驿卒,却因崇祯皇帝精简驿站而失业。
屋漏偏逢连夜雨,失业的李自成无力偿还债务,被债主百般羞辱,愤怒之下杀了债主;回家后又发现妻子通奸,再杀妻子。背负两条人命的他走投无路,索性投身起义军。彼时的他,与元末的朱元璋有着相似的起点 —— 都是被乱世逼迫的农民,都在绝境中选择反抗。
凭借过人的胆识与 “均田免赋” 的口号,李自成的队伍迅速壮大,百姓争相归附,民间流传着 “杀牛羊,备酒浆,开了城门迎闯王,闯王来时不纳粮” 的歌谣。1644 年 3 月 19 日,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,崇祯皇帝在景山自缢,明朝灭亡。那一刻,李自成站在了权力的巅峰,似乎即将开启一个新的时代。
42 天的京城迷梦
进入北京之初,李自成也曾下令 “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”,京城一度秩序井然。然而,这份克制并未持续多久。出身底层的李自成和他的部将们,在繁华的帝都面前迅速迷失 ——
李自成住进皇宫,沉迷于后宫享乐,将朝政抛诸脑后;曾经纪律严明的大顺军,在 27 天后开始肆意妄为:他们逮捕明朝官员,严刑拷打逼索钱财,规定 “中堂十万,部院京堂锦衣七万或五万三万,道科吏部五万三万,翰林三万二万一万,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”,稍有不满便施以酷刑。
更失人心的是,大顺军的劫掠很快蔓延到普通百姓。曾经承诺的 “不纳粮” 成了空话,京城百姓从最初的期盼变成恐惧,“闯王” 的形象一落千丈。此时,谋士李岩曾劝谏李自成安抚民心、整肃军纪,却被他置之不理。
最致命的失误,是李自成未能妥善处理与吴三桂的关系。他不仅扣押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,还抢走了其爱妾陈圆圆,彻底激怒了手握重兵的吴三桂。吴三桂转而降清,引清军入关,大顺军在山海关之战中惨败。
仓皇落幕的必然
1644 年 4 月 30 日,在入京 42 天后,李自成带着搜刮来的财物仓皇撤离北京,临走前还纵火烧毁了宫殿。此后的他一路溃败,曾经的追随者众叛亲离。1645 年 5 月,李自成在湖北九宫山勘察地形时,被当地民兵误杀,年仅 39 岁。
李自成的失败,看似仓促,实则必然。他懂得如何利用民心推翻旧王朝,却不懂得如何守住民心建立新秩序。攻入北京后,他和他的团队暴露了短视与贪婪:对前朝官员一味打压,失去了士绅阶层的支持;对百姓言而无信,耗尽了底层民众的拥护;对军事局势判断失误,将潜在盟友推向对立面。
正如古人所言 “水则载舟,水则覆舟”,李自成依靠百姓的支持登上巅峰,却因背离百姓而迅速坠落。他终究没能成为第二个朱元璋 —— 朱元璋在攻入南京后,懂得 “高筑墙,广积粮,缓称王”,懂得安抚民心、招揽贤才;而李自成在权力面前忘了初心,让 42 天的京城繁华,成了一场断送基业的迷梦。
李自成的兴亡史,恰似一面镜子,映照出 “得民心者得天下” 的永恒真理。哪怕手握天时地利,若失了人和,再辉煌的开局也终将走向落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