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龙峒保安宫,又称大浪泵宫,是位于台湾台北市大同区保安里、邻近台北孔子庙的保生大帝庙,为泉州同安人所信仰的庙宇,建筑曾获2003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区文物古迹保护奖荣誉奖,2018年列为古迹。
清高宗乾隆七年(1742年)于大浪泵草创,香火是由泉州同安人从家乡白礁慈济宫迎请保生大帝分灵来台。在乾隆年间,新庄、艋舺地方同安人被三邑人排挤,开始往北迁移到此地。清仁宗嘉庆七年(1802年),富商王智记及郑、高、陈等廿一户,合伙投资兴建一条商业街,街两边各有廿二间店铺,遂称为「四十四坎」,至嘉庆十年(1805年)四十四坎商民发动募款,在街市东端隘门外建庙。当时选用石造、工程浩大,让庙身有如今「回字型」的三殿规模。
清宣宗道光十年(1830年)落成,庙名大龙峒保安宫取自「保佑同安人」之意,俗称「大道公庙」或「大浪泵宫」。
咸丰年间陈维英在此庙筹建树人书院,后因乡人以书院不宜附设于庙宇遂迁移。顶下郊拚时,顶郊人以艋舺龙山寺为据点,对抗以大龙峒保安宫为据点的下郊人,中界点是今日的康定路、内江街一带,双方出阵前必至庙内誓师。在历经一连串的械斗后,同治七年(1868年)到十二年(1873年),保安宫有了第一次大规模整修。乙未战争,原清代台湾巡抚、后称台湾民主国总统唐景崧逃离台湾,驻扎在大龙峒的清军因欠饷而暴乱,造成位于旧圆山火车站前的火药库爆炸,使邻近的保安宫受到破坏。
896年8月29日,台湾总督府在保安宫后殿、东、西两廊成立台湾总督府国语学校第三附属学校,直到1904年大龙峒望族陈悦记陈家捐地作为校地,才迁出。
1917年,乡民沈猪、郑万镒等募款重修,耗去日币三万两千元,木雕由陈应彬与郭塔对场作。庙方趁势举办征联比赛,广邀全岛文人参与,为当时文坛一大盛事,评选出九名入选作品,均雕刻于前殿、中殿廊柱。
战后时期
战后,保安宫被两百多户来台湾的军眷占住十八年。1951年,黄赞钧主持成立临时重整委员会,会商自正殿至后殿逐步整修,但他1957年就去世,临时重整委员会改组为管理委员会,由林拱辰担任主委。1961年,林拱辰独捐新台币十五万元倡导在宫前的一千多坪土地建设立公园,由台北市政府补助十四万元。同年,时任林拱辰主委等人开始整顿宫务,再加上台北市政府补助的五十万元,终于1966年将占住户全体迁走、拆除全部违建。
之后,学建筑的吕学辉规划整修事宜,许多材料和工人都是他出钱出力整修,整修工程不到一年时间就完成。1981年完成凌霄宝殿,同年被政府列定为二级古迹。1991完成大雄宝殿。1992年冬,图书馆启用。庙方设有民俗信仰、历史文化、传统建筑三组读书会,每月定期在此图书馆举行聚会交流。
1995年,吕学辉召开董监事会议,决定全面整建保安宫。1月19日,民政局长陈哲男向吕学辉、黄庆堂、林万、蔡两传及廖武治允诺补助维修经费。同年5月25日,举行修护工程动土典礼,包括内政部长黄昆辉、文建会主委郑淑敏、台北市长陈水扁与民政局长陈哲男等共同主持,由华梵工学院建筑系主任徐裕健负责设计,夏铸九、薛琴、王镇华、辛晚教、徐明福、洪文雄等学者专家所组成咨询委员会。
工程第一期修临哈密街的三川殿及东西护龙,第二期修正殿及内埕,第三期修后殿,第四期修周边环境及相关设施。1996年修护时,发现大门三川殿有半数左右的脊梁已遭白蚁蛀蚀,三川殿屋顶恐有塌陷之虞,遂找来日本业者负,进行台湾首见的防蚁盾除虫工程。七年修建过程中,整修有各式问题,如木料以人工林木冒充自然林木、付石材订金却不给货、现场无人监管、设计师部分没设计,由于问题一一浮现,廖武治遂自发主导整个修建工程。因台湾的现代化,部分建材难觅,于是派员赴福建考察,购买福州杉、泉州石雕、石板及晋江红砖。曾在古迹界流传的故事是,保安宫过往的大柱木料是以实测尺寸去定料,导致整批料报废的荒唐事出现,才让廖武治决心自行介入修复。 他以几位匠师接触的经验感慨说,台湾民间各角落散布有不少手艺一流的古迹修复匠师,但未必名列在内政部提供的名单上,使得部分师傅平时只好当大楼管理员、摆地摊,修复古迹反而成兼差。廖武治引台大城乡所过往的资料指出,古迹修复体制最严重乃在学者身兼建筑师,互相包庇放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