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,中国军队与朝鲜军队为一方,联合国军队与韩国军队为一方,进行了来回拉锯式的五次战役;双方最后把战线稳定在三八线附近,战争进入相持阶段。
大体而言,美方在军事装备和空军方面具有较大优势,而中方则采取了人海战术。
苏联虽然主要通过中国军队来打这场所谓的“代理人战争”,但实际上苏军也秘密参战。驻扎在辽宁沈阳的苏联空军为中朝军队提供空中支援,但美国空军优势明显,让中朝军队损失惨重。
张晓明在2002年出版了朝鲜战争的研究专著《鸭绿江上空的红色羽翼:中国、苏联和朝鲜空战》,他介绍说,
“志愿军在第四次、第五次战役中以失利而告终,就是因为当时中国军队的后勤补给线不够;这不仅是因为战线拉长,补给线拉长,也是因为他们不停遭受美国空军的绞杀。”
就在第五次战役之前,联合国军队司令、美军五星上将麦克阿瑟,突然被杜鲁门总统解职。
在事后美国国会举行的听证会上,时任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的布莱德利上将(Omar Nelson Bradley)对麦克阿瑟说出了那句经典名句:麦克阿瑟的战略计划,“将使美国在错误的时间与错误的地点,和错误的敌人打一场错误的战争。”
这句话至今仍然在中国被用来证明,美国对中国开战是错误的,并且是美国失败的原因。但普林斯顿大学政治学博士冯胜平1980年代初留学美国,看到了当时刚刚解密的美国朝鲜战争档案。
“尤其是布莱德利这个讲话完全被颠倒了。布莱德利这句话实际上是在什么场景下讲的呢?是他和麦克阿瑟有一个很大的争论,麦克阿瑟是主张把战争扩大到中国境内的。”
杜鲁门解职麦克阿瑟,使得麦克阿瑟把战火引向中国的计划胎死腹中。
多重意义上的悲剧
虽然战争止步于鸭绿江的朝鲜境内,但在五次战役后,相持阶段又整整持续了两年。从1951年7月双方开始谈判,到1953年7月停战,双方边谈边打。战俘归还问题成为中美双方争执不下的主要问题之一。
与此同时,美中双方还有各自的战略考量,导致战争拖延不决,也让双方死伤人数大幅上升。
朝鲜战争的伤亡人数至今仍是争议的话题。联合国军队的死伤相对明确,美军死亡54000人,占联合国军队死亡人数的95%。
中方的死亡人数则统计出入较大。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将在2010年出版的一期《文史参考》发表文章说,中国军队的死亡人数是18万人。
但这场战争制造的悲剧不止在战场。
朝鲜战争期间,为了筹措战争物资,间接导致了1959年至1962年的大饥荒。
一些与战争同时在国内展开的社会改造措施,对中国此后几十年产生了悲剧性的影响,“这个战争实际上是中国交了一个投名状,绑在苏共的战车上。把苏联的这一套体制照搬到了中国,也借此巩固了国内的无产阶级专政。”
战争的结果和影响
1953年3月,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去世后,当时的苏联政府暗示中国停战。中国方面迅速接受了美国的和谈条件。
战争双方最后于1953年7月27日在板门店签署《朝鲜停战协定》,并约定以双方实际控制线南北各2公里设立非军事区,恢复南北分治。
这场区域性战争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交战双方,而是世界性的。
山姆·威尔斯在新书中分析说,“(这场战争)使得华盛顿和莫斯科之间的政治斗争最终转变为一场全球性的冷战。”
朝鲜战争向西方世界显示出,苏联通过共产主义阵营国家不断扩张的影响力。这使得美国不但改变了其在东亚的战略,与日本、韩国,乃至台湾结成不同程度的盟国关系,也促使北约在欧洲扩编,成为具有超强军事实力的国际组织。
与此同时,这场战争也改变了美国对中国的看法。其认为,“从国际政治上的利益考虑,如果在远东地区,和中国参加的任何地面战争,任何直接的较量,对当时美国的战略利益都是没有好处的。”
在此后的近三十年里,美中之间形成对峙关系。直到70年代末,随着中苏关系交恶,美中关系才逐步解冻,并在八十年代进入了蜜月期。
近年来,随着两国贸易纷争和意识形态的矛盾加剧,美中关系又再次恶化。
在朝鲜战争停战七十二年后,朝鲜半岛依然是世界最具有变数的地区之一。如果朝鲜局势有变,朝鲜半岛是否会再次成为美中两国的战场,仍然牵动着世界的神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