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语说:“好战必亡,忘战必危”,不挑起战争,但又不丧失对战争的警惕和放松,故有“人无害虎意,虎有伤人心”。今朝鲜战争停战72年之际,我们再说下朝鲜战争背后你不知道的一些秘密和内幕。
悲剧起源于误判
1948年,在冷战初期美苏对峙的格局下,在朝鲜半岛上以北纬38度线为界,分别成立了大韩民国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,实行南北分治。
南北双方都力图统一半岛。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日成希望苏共中央总书记斯大林点头,让他实施统一南方的计划。斯大林起初担心美国参战,但由于一系列误判,随后又转变了态度。
“因为这个时候,苏联国防部已经得到了美国的计划:如果朝鲜发生战争,美国军队立即撤离,不在朝鲜半岛跟共产党打。就守住日本海就行了,他们认为朝鲜半岛没有什么军事意义。”
中国历史学家沈志华在一次公开演讲中,根据苏联解密档案揭示了上述苏联误判的关键点。
1950年6月25日,在斯大林的首肯下,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率先发起了对韩国的进攻。朝鲜人民军越过三八线,迅速攻陷韩国首都汉城,并仅用两个月就突进到南边的釜山防御圈。面对危局,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担心,共产主义独裁者的侵略演变成第三次世界大战。
杜鲁门说,“希特勒和日本军人十年前严重误判,低估了我们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战胜侵略的决心。对于今天的侵略者,我们也要打消他们的狂妄野心。”联合军很快组成了美国军队为主、16国军队参与的联军,加入韩国方面参战。
9月中旬,在联军总司令麦克阿瑟将军的指挥下,以美国军队为首的联军成功在仁川登陆。联军很快扭转战局,并乘胜北上,越过了三八线。
中国参战的关键点
美军越过三八线成为整场战争的转捩点。其中一个关键因素是美国方面误判了中国的战略。
华盛顿智库威尔逊中心研究员山姆·威尔斯(Sam Wells)2019年根据最新史料,出版了朝鲜战争专著《如临深渊:朝鲜战争如何转变了冷战》。
他说“斯大林和毛泽东,以及斯大林和金日成之间有关这场战争的秘密协商,美国无从知晓,美国在情报方面有所欠缺。”
美国不了解的是,时任中国最高领导人毛泽东早在当年5月份,金日成秘密访问中国时,就向对方表达了以美军越过三八线为标志,中国干预的可能。
美国史学家约瑟夫·古尔登在《朝鲜战争:未曾透露的真相》 (Korea: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ar)一书中指出,如果美国知道中国有干预计划,美军可能不会越过三八线,中国可能也不会参战。
美国史学家约瑟夫·古尔登一书《朝鲜战争:未曾透露的真相》
但历史无法假设,10月初,美国军队开始大规模进入朝鲜境内,朝鲜人民军全线溃败。
“在斯大林的敦促下,金日成向北京发了一封紧急求援的电报……这时候才引起中共领导人,特别是毛泽东的认真关注,”美国空军战争学院教授张晓明指出了这个关键的历史时刻。
当时的形势似乎让中国参战成为无法回避的选择。在朝鲜战争爆发的第二天,美国就派出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,引起了中共高层对美国的敌意,和对其意图的担忧。
联合国军队在朝鲜战场的出现,也挑动了中共领导层对抗日战争的痛苦记忆,他们担心战争扩大,蔓延至中国本土。
联合国支援韩国国军在1950年9月15日至10月24日的进攻
张晓明从90年代就开始研究朝鲜战争,他分析说,“中国领导人在判断战略形势的时候,是依据历史经验。……当时中国是非常担心日本军国主义复活,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重新返回中国。”
当时中国的战略重点放在东南沿海,为攻占台湾作准备,中共诸多将领认为参与朝鲜战争是横生枝节。
“斯大林做了很多工作,从国际共运,到中国未来的前途,台湾的地位等等方面,做了一些说服工作,从毛的角度来说也是认可的。……所以,在这种前提下,决定出兵。”
为稳固刚刚成立不久的中苏同盟,毛泽东最终下令开战,并以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边防军为主,组建“中国人民志愿军”,任命彭德怀为司令员。
中国政府喊着“抗美援朝、保家卫国”的口号,在国内进行了广泛的社会动员。爱国主义情绪和对美国的同仇敌忾一时甚嚣尘上,著名豫剧艺人常香玉率团队向志愿军捐献了一架米格15战斗机,引起全国轰动。
1950年10月25日,中国军队唱着“雄赳赳,气昂昂,跨过鸭绿江”的战歌,在朝鲜境内的北镇对联合国军队发起了突袭。
中国人民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军在1950年10月25日至1951年1月8日的进攻。
战争“绞肉机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