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奇闻录
   

从《诗经》到《赘婿》:古代赘婿的真实处境,比影视剧更复杂

2025-09-03
        “冬瓜带着苦叶,在河边向深处摆渡”,《诗经・邶风・匏有苦叶》里,等待恋人的女子望着河水自语 “深则厉,浅则揭”,由此衍生的 “深厉浅揭”,藏着古代婚恋的微妙隐喻。诗中 “娶妻如之何” 的困惑、“求其美” 的表述,甚至被视作中国最早涉及招赘婚姻的文字记载。随着网剧《赘婿》的热播,人们好奇:古代赘婿真如剧中那般,既有 “离婚自由”,又能逆袭掌权?事实上,真实的古代赘婿,地位比影视演绎更复杂,藏着跨越千年的身份挣扎。

        追溯赘婿的源头,远比想象中悠久。有学者认为,尧将女儿嫁给舜并 “以治家观国”,或许就是早期招赘;周朝开国功臣姜太公,也曾在齐国入赘。但赘婿的身份定位,在先秦时就充满争议。清代学者钱大昕曾提出,赘婿源于 “质钱”—— 穷人将儿子抵押给富豪,逾期无法还钱便沦为债奴,进而与富豪之女成婚,地位仍属奴隶。可《睡虎地秦墓竹简》等文献出土后,人们发现秦朝赘婿多为平民,并非奴隶,却仍要面对诸多限制:不能独立立户,终身依附妻家;配偶去世后无权继承财产,常被赶出家门,沦为 “弃夫”。

 

        为何明知地位低微,仍有不少人选择入赘?春秋战国的战乱给出了答案。当时女性需参与生产,社会地位有所提升,富裕家庭重视女儿意见,招赘渐成常态。比如齐国因女工产业发达,赘婿甚至能入朝为官,名臣淳于髡便是例证;齐襄公曾下令限制女子外嫁,导致大量 “巫儿” 只能招赘,客观上推动了赘婿增多。秦国则受商鞅变法影响,“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,倍其赋”,富家子弟为避税分家,穷人家儿子只能入赘求生。

        可赘婿的 “卑微” 并未因此改变,甚至被贴上 “社会隐患” 的标签。秦国曾将赘婿列入 “五大害”,并非歧视所有赘婿,而是针对那些 “野居逆旅”、不纳税不服役的流民赘婿 —— 他们游离于户籍之外,难以管理。到了秦朝统一后,“七科谪” 制度更将赘婿与罪犯、商人等并列,列为优先征发的 “贱民”,强制入伍且待遇低下。这背后既有文化偏见 —— 赘婿改从妻姓,被视作 “弃祖”,违背中原传统;也有现实考量 —— 赘婿依附妻家,影响国家税收与兵源。

 

        汉代对赘婿的态度稍显宽容,汉武帝虽曾重启 “七科谪”,派赘婿随李广利远征西域,但皇家对招赘并不排斥:汉武帝的女儿盖长公主、姑姑馆陶公主守寡后,都曾招近臣同居,即 “接脚婚”,皇帝也默许这种安排。唐宋时期,赘婿的处境进一步宽松,甚至成为仕途捷径。诗人李白就曾两次入赘宰相之家,借妻家势力拓展人脉;宋代科举放榜时,王公贵族常 “榜下招婿”,长安街头 “车马填塞”,盛况空前。宋代还为赘婿制定了明确的婚书制度:草贴需写明三代长辈,定贴要标注家产与嫁妆,赘婿身份需清晰标识,若定贴后三年不迎娶,女子可改嫁。当时赘婿被称作 “布袋”,或因 “入赘如入布袋,气不得出” 的调侃,或因 “补代”(为妻家延续香火)的谐音,足见其社会认知的转变。

 

        明清时期,民间对赘婿的歧视又趋明显:婚礼上男方下跪、女方直立,赘婿不入家谱,即便入谱也用黑线与血亲的红线区分。但上层社会仍有例外,晚清名臣左宗棠便是赘婿,凭借自身能力逆袭。值得一提的是,古代赘婿的财产继承权始终有限:宋代需与妻家同居 19 年才有继承权,后期甚至取消;若妻家有子女或义子,赘婿能分得的财产寥寥无几。就像《赘婿》中宁毅若真处于南宋,即便善理财,离婚时也难带走大量财产;而剧中苏檀儿休书里 “一别两宽” 的表述,实则出自唐代敦煌《放妻协议》,放在南宋背景下,更像艺术化的改编。

        从《诗经》的模糊记载,到秦汉的 “贱民” 标签,再到唐宋的 “榜下招婿”,古代赘婿的身份,始终在 “依附” 与 “挣扎” 间摇摆。他们既是宗法社会中 “男娶女嫁” 传统的例外,也是时代变迁中民生百态的缩影。影视剧中的赘婿或许能轻松逆袭,但真实历史里,他们的每一步,都藏着跨越千年的无奈与坚韧。

最新文章

末日之后:人类延续需多少 “火种”?

推荐

 

阅读19946

洪武悲歌:傅友德父子之死背后的开国功臣命运

推荐

 

阅读18695

梅道人吴镇:一叶扁舟载道心,《渔父图》里见超然

推荐

 

阅读12648

从《诗经》到《赘婿》:古代赘婿的真实处境,比影视剧更复杂

推荐

 

阅读11429

驰骋亚欧:影响世界的五大游牧民族

推荐

 

阅读1929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