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地球面临核战争、小行星撞击等毁灭性灾难,若有幸存者留存,究竟需要多少人才能让人类文明得以延续?这个问题没有绝对答案,却能从生存环境、遗传规律与未来规划中,探寻出维系 “生命火种” 的关键密码。
灾难形态直接决定生存门槛。若遭遇核战争引发的 “核冬天”,幸存者需对抗严寒、饥荒与核辐射,生存难度陡增;但仅从人口数量维度考量,与当下 78 亿全球人口相比,维系人类存续的最低人数或许远低于预期。波特兰大学人类学助理教授卡梅伦・史密斯认为,数百人的幸存者群体,足以支撑人类延续数个世纪;若存在多个类似规模的群体,甚至可能延续数千年。他指出,末日来临时,高度依赖外部资源与电力的大城市最脆弱,幸存者需分散寻找资源,这与 1.2 万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相似 —— 当时人类以数百至千人的小村庄为单位,既相对独立,又通过通婚维持联系,这种模式或在灾后重现。
不过,小规模群体面临近亲繁殖的严峻挑战。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的兴衰便是惨痛例证,该王朝因长期近亲通婚,最终诞生了面容畸形、丧失生育能力的查理二世,王朝也随之崩塌。灾后幸存者若择偶范围有限,若缺乏足够遗传多样性,很可能重蹈覆辙。因此,要避免基因退化,必须保证一定数量的育龄异性,确保 “有效人口规模”,为基因交流留下空间。
若能提前预判灾难,人类可通过规划提升存续概率。全球灾害风险研究所的塞思・鲍姆建议,除了推动核大国维持和平、降低灾难风险,还需搭建避难所隔绝外部危险 —— 就像新冠疫情期间,新西兰、澳大利亚等岛国凭借地理优势成为天然 “安全区”。挪威斯瓦尔巴特群岛的全球种子库,为地球生物留存了 “备份”,而人类的生存规划更应更进一步:不仅要在地球建立安全避难所,还需探索地外空间,为人类寻找 “第二家园”。
若将生存场景转向太空,人口数量的考量又有不同。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天体物理学家弗雷德里克・马林 2018 年的研究指出,若以现有技术飞往离太阳最近的类地行星,初始 98 人(49 对无亲缘关系的育龄异性)即可支撑 6300 年航程,但需严格监测生育、保障遗传多样性。其后续研究进一步提出,若初始人口增至 500 人,基因配对选择更丰富,生存安全性将大幅提升。史密斯也强调,太空生存不应仅满足 “最低数量”,就像飞机飞行需预留燃油应对意外,人类在地外生存也需保留人口冗余,应对未知风险。
从地球的数百人小群体,到太空的近百人 “先锋队”,人类延续的关键从不只是数字。无论是规避近亲繁殖的遗传底线,还是提前规划避难所与地外家园,本质上都是为 “生命火种” 创造更安全的环境。末日或许遥远,但对生存边界的探索,始终是人类守护文明的重要课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