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奇闻录
   

同为特务组织中统和军统的区别

2025-04-29

中统和军统在组织上略有差异。中统围绕局长室建立了人事科、专员室、第一、二、三组,经济调查处、交通处、研究室、统计处等处室。在重庆实验区和各省市设有调查统计室,各行政机构有调查室或工作组。1941年,中统全盛时期各类工作人员多达1.3万人,加上中统控制的党员通讯员,总数约20万人。

军统成立后,“其基本工作人员,共约七千人左右。”1937年底,南京失陷后,军统迁往重庆,内部组织分为设计委员会、特种技术研究室、经济研究室、…、缮写室、医务室等等部门。军统成员遍布军队、警察、行政机构、交通运输部门以及驻外使领馆等要害部门。1943年,军统和美国海军情报所合作建立了“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”。

与军统发展相对应的是系统内部人数的膨胀。军统由1942年的11230人扩张到1945年的约4万人。抗战后期,军统控制的武装力量约9万人,加上若干地方部队和伪军约80万人,仅军统内部少将以上的军官就超过百人,自身实力非同一般。中统和军统通过各自的组织,在不同的领域监控着国民政府的社会、经济、军事、外交等方面的运行。

三、运作方式不同

中统和军统的组织架构不同,决定了两者迥异的运作方式。

中统公开以“调查干事”、“调查员”或“通讯员”的名义,在各省市党部、行政机构、执法机关、交通部门安插中统成员。实际采取“重用叛徒、扩大自首潮流、以毒攻毒”的策略,期望顺藤摸瓜,攫取最大利益。中统的处事风格狠辣果决、行动迅速。

军统在运作中,分为内勤和外勤两部分。内勤以军统本部为主,发挥主导和联系的作用,相当于军统的“大脑”。外勤又有公开组织和秘密机构之分。公开组织是特务掌控的军事警察组织,秘密机构包括军统在各地建立的“区”、“站”、“组”等三级机构。

1938年底,汪精卫背叛国民政府,公开投靠日。老蒋恼怒不已,必欲除之而后快。1939年3月,汪精卫逃窜至越南河内。3月20日晚,在戴笠的策划下,军统派出以陈恭澍为首的秘密行动小组,在当地高朗街27号汪精卫住所实行暗杀任务,行动误击汪精卫秘书曾仲鸣,汪精卫逃过一劫。这次暗杀行动展现出军统对秘密行动的高度执行力。

中统和军统一明一暗,相辅相成,构成一个完整的特务体系。

四、发展轨迹不同

抗战的爆发,是中统和军统发展的分水岭。

抗战之前,是中统的黄金时期。1928年至1930年,中统“逮捕”中共人员过万名。抗战爆发后,中统在陪都重庆从未破获一个日伪间谍组织,从未抓获一名日谍汉奸。在沦陷区潜伏的中统特务几乎全部叛变投敌,如原中统特务丁墨村、李士群等人投靠汪伪政府后,在上海极司非尔路76号成立特务机关,对全国抗战局势造成了极大的破坏。

抗战之前,军统始终被中统压制,发展缓慢,鲜有亮点。在八年抗战期间,军统进入发展的快车道。1941年12月,军统截获日军计划偷袭美国珍珠港的重情报后,及时通知了美国,可惜美方并未重视。1942年,军统搜集各类情报6.5万余份。1943年,军统“总共有709个单位、59座电台,分布在中国国内各地,南洋各国”。

据统计,军统在抗战期间,发动针对日伪军的突袭595次,组织破坏行动2219次,击毙各类日伪人员18440人,击伤5500 余人,俘虏560余人,炸毁火车机车490余辆,车厢 1600余节,汽车500多辆,击坏飞机71架,损毁船舶400余次,炸毁铁路桥、公路桥250余座。通过这些行动,军统超越中统,晋升为“特务一哥”。

五、结局

抗战后,因为中统和军统的名声太臭了,蒋介石将这两个牌子改头换面进行重新整合。中统核心部分改为中国国民党党员通讯局,军统改为国防部保密局。

最新文章

宇宙由66%的暗能量和33%的物质组成(宇宙的组成)

推荐

 

阅读19665

挖穿地球会怎么样?

推荐

 

阅读13711

她是女红军 丈夫是上将 孩子是少将 姐夫是元帅 她活到105岁

推荐

 

阅读19458

男子花20万买把配剑,鉴宝时专家:这是假货,但价格翻了160倍

推荐

 

阅读16484

她是日本人 她嫁给一个中国将军后 就再也没教过孩子说日语 现在她的女儿认识了所有人

推荐

 

阅读17321